首页 > 行业资讯 > 倪海厦谈六味地黄丸——经典名方的智慧与使用关键
倪海厦谈六味地黄丸——经典名方的智慧与使用关键
2025-07-16

核心观点: 倪海厦先生基于对中医经典方剂“汉唐100方”(HT-46)的解读,深入剖析了流传两千年的六味地黄丸。他认为此方设计精妙,体现了中医“补泻兼施”的核心思想,是适合大众调养的经典基础方,但必须严格遵循正确的服用方法,且并非人人、时时都适合长期服用。

 

一、 经典地位与设计原理:中药的“复合维生素”

 

1.  悠久历史与普遍应用: 六味地黄丸是中国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约2000年)的经典方剂之一,被誉为中药里的“多种维生素组合”。

2.  精妙配伍:三补三泻:

三补: 熟地黄(补肾)、山茱萸(补肝)、怀山药(补脾)。针对人体重要的解毒(肝)、代谢废物排泄(肾)、水湿运化(脾)三大核心脏腑。

三泻: 泽泻(泻肾浊)、牡丹皮(清肝火)、茯苓(祛脾湿)。目的是清除对应脏腑代谢产生的“废物”。

3.  “补泻兼施”的深层智慧: 倪海厦强调,这是中西医调养的一大区别。单纯进补易导致“壅滞”(堆积废物),如同只吃营养品不吃含纤维的蔬菜。六味地黄丸通过补泻结合,模拟了健康的“新陈代谢”过程:在补充精微物质的同时,促进废物排出,维持脏腑通畅,从而起到预防炎症、延缓衰老、保持长期健康的作用。

 

二、 为何侧重肝、脾、肾?

 

倪海厦解释其针对性:

*   肝脏: 核心解毒器官,需持续清理毒素(丹皮清肝)。

*   肾脏: 代谢废水集中地,浊物易积(泽泻泻肾浊)。

*   脾脏: 主运化水湿,肌肉活动易生湿液(茯苓祛湿)。

三者是维持体内“清洁”的关键,故本方着重于此。

 

三、 倪海厦指出的“利”与“弊”

 

1.  短期之“利”(正确服用时):

坚持服用约两周后,可能出现:体力明显增强、大便通畅、食欲改善、精神集中度提高、感觉不易老化等积极反应。

*这体现了方剂在短期内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效果。*

 

2.  长期之“弊”(不当服用时):

核心问题:脾湿水肿。 倪海厦明确表示不赞同健康人群随意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因其药性偏于滋阴(偏阴性),若无相应虚证(如肾阴虚)支撑,长期服用易损伤脾阳,导致水湿内停,引发脾湿。

临床证据: 倪海厦在诊疗中观察到,许多出现小腿内侧凹陷性水肿(一按一个坑,回弹慢) 的患者,追问病史,几乎都有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的经历。他特别指出,这类因“无病进补”导致的水肿,六味地黄丸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其他原因的水肿伴随不同症状)。

结论: “补”的前提是“需补”。 健康状态下盲目追求“补阳气”而服用偏阴性的六味地黄丸,反而可能导致水湿内停的“弊端”。

 

四、 倪海厦强调的关键服用方法

 

要达到预期效果并尽可能减少弊端,服用方法至关重要:

 

1.  最佳时间:清晨起床前(未下床时)。

2.  准备工作: 睡前将药丸和一杯加盐的冷水备好。

3.  服用步骤: 醒来后立刻服用(不起床),随后再下床活动、洗漱。

4.  原理解析(倪海厦观点):

时间助药效(助肝升): 清晨是人体阳气升发、肝气疏泄的时辰,此时服药顺应天时,助肝气升发。

盐软坚(暖肾): 咸味入肾,盐能“软坚”,有助于激发肾气活动。

冷水激胃(促脾运): 空腹少量冷水能轻微刺激脾胃,激发其阳气,促进运化功能。

三者结合: 这个方法巧妙地利用了时间、五味(盐)、温度(冷水)三者协同,旨在助力肝气升发、温煦肾气、启动脾胃运化,使药效能被更好地吸收利用,并降低滋腻碍脾的风险。

 

总结倪海厦观点:

 

六味地黄丸是体现中医“补泻兼施”智慧的经典名方,其设计针对肝、脾、肾的调养与清理,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短期、按正确方法(清晨盐水冷水送服)服用,可能带来精力、消化、排便等方面的改善。 然而,它并非“万能保健品”或“纯阳补药”,其药性偏滋阴。健康人群或无对应虚证者长期服用,存在导致脾湿水肿的风险。 使用前务必了解自身体质,或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并严格遵循其推荐的服用方法。

上一条:丹佑林解读 | 安宫牛黄丸:是“神药”还是科学用药?

下一条:安宫牛黄丸:急救良药,非保健补品——厘清误区,正确使用

版权所有 © 2025 深圳华美创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365463号    粤网药信备字(2025)第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