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晓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却往往忽视了炎热的盛夏同样潜藏着风险——尤其对于家中有老人,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的家庭而言,盛夏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热中风”高发期。科学统计显示,一年中确实存在两个中风发病高峰:气温低于0℃的严冬和气温持续在32℃以上的酷暑。
一、为何高温易诱发中风?
“热中风”的发生有其生理机制:
1. 循环负荷骤增: 当气温超过32℃,尤其湿度在70%-80%时,人体主要依靠大量出汗(每日可达1000毫升以上)来散热。这需要血液循环量比平时高出约5倍以支持汗液分泌。对于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这种“额外”的循环负担极其沉重,不仅可能推高血压,增加脑出血风险,若水分补充不足,还会因血容量下降和血液粘稠而诱发缺血性中风。
2. 大脑供血分流: 为帮助散热,血液会更多流向皮肤表面,导致大脑血流量相对锐减。这对于心血管调节功能不佳或本身存在脑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的人群,无疑是雪上加霜,极易诱发脑梗塞。
3. 情绪波动影响血压: 高温酷热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增大,引起血压剧烈起伏,也是诱发中风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对高温更为敏感,是“热中风”的重点防范人群。
二、识别“热中风”的预警信号
若在高温天气下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中风可能,应立即就医:
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大幅波动,伴随头晕、眼花或耳鸣。
剧烈头痛: 头痛突然加剧或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剧痛,伴有恶心、呕吐。
肢体或语言障碍: 突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口舌发麻、言语不清。
精神行为改变: 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出现短暂判断力、智力障碍;突发嗜睡、昏昏沉沉。
视觉问题或出血: 突发视物不清、眼前发黑或短暂失明;频繁无故鼻出血。
突发跌倒或晕厥: 无明显原因的突然跌倒或晕倒。
需特别注意: 中老年人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下降,往往在气温极高时才感觉明显不适,容易疏于防范,风险更高。
三、中风风险较高的人群
以下几类人群在盛夏时节需格外注意防范“热中风”:
1. 工作压力大、长期过度疲劳的中老年人。
2. 有吸烟、酗酒、熬夜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的中老年人。
3. 患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体检提示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人群。
4.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或本人有中风、冠心病等既往史、现病史的人群。
5. 家中有中风、癫痫、精神疾病等危重疾病患者的家庭(照顾者压力大,且需关注患者状态)。
四、中医视角:体质与防范
从中医体质学说来看,痰湿质和湿热质的人群也需重视盛夏的中风预防:
痰湿质特征: 体型多肥胖(尤其腹部松软),面色暗黄易出油,身重易倦,汗粘,眼睑微肿,喜食肥甘厚味。对潮湿环境适应差,易患湿证,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患者。
湿热质特征: 体型偏胖或正常,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常感口苦、口干、口臭,大便粘滞不爽。女性可见带下色黄有异味。性情多急躁易怒,难耐湿热气候。
重要提示: 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家中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备用急救药品如安宫牛黄丸(务必遵医嘱使用,了解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但预防的核心在于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和做好盛夏防护。
五、预防“热中风”的关键措施
有效防暑降温: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使用空调、风扇等降低室内温度,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建议温差控制在5-8℃以内),适时洗澡或温水擦浴。
科学足量补水: 即使不感觉口渴,也要主动、少量多次补充水分(白开水、淡茶水为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出汗多时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
管理基础疾病: 严格按医嘱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律服药,定期监测。
保持情绪稳定: 注意调节情绪,避免激动、烦躁。
健康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脂高盐,戒烟限酒。
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熟悉中风预警信号,一旦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